新華社重慶9月16日電(記者肖瑤)腳踏踩桿,織線翻飛,三層經線打底,色緯在指間巧妙組合,陽雀花的圖案慢慢顯在布上……土家織錦技藝傳承人汪少碧展示非遺項目西蘭卡普的制作技藝,吸引不少觀眾駐足。
15日,長江流域非遺交流展示活動在重慶啟動。推介會上,長江流域首張《“跟著非遺游長江”非遺旅游地圖》正式揭開面紗。這張串聯(lián)13個省(區(qū)、市)的地圖上,涵蓋了24個城市、104項非遺代表性項目,標注了青海非遺大苑、西藏班戈非遺博物館、云南松林藏香省級非遺工坊、重慶安陶小鎮(zhèn)等52個非遺旅游融合點位,共同構成長江流域文旅融合的生動圖景。
在同日開啟的長江流域非遺精品展上,13.98米長的梁平竹簾作品《長江三峽圖》展卷長鋪,彭水苗繡作品《砥柱銘》書法氣韻生動,苗族銀飾亮眼奪目,四川蜀錦細膩逼真……展會還邀請了各地傳承人,現(xiàn)場展示非遺技藝,讓地圖上的非遺印記落地可感。
重慶展區(qū)梁平竹簾作品《長江三峽圖》。新華社記者 肖瑤 攝
青海展區(qū)內,一件件鎏金銀器反射明亮光彩。“鎏金技藝已流傳千年,制成的作品有著獨特的觀賞價值與耐久性。”國家級非遺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傳承人何滿介紹。
“絨繡是自歐洲傳入的技藝,后融合蘇繡‘劈線’技術,有著獨特的‘中西交融’底色。”上海絨繡非遺傳承人李薔說。現(xiàn)場展示的絨繡作品中,氈帽反射的緞光、雕塑的白潤質感、人物肌肉的走向都如實物般鮮活。
在傳承歷史技藝的同時,長江流域的非遺也在結合個性化的市場需求,不斷創(chuàng)新。安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寒向記者分享,“眉紋、金星、金暈、水波紋……在制作歙硯的過程中,我會結合材質的特色紋理,設計出融合自然圖景的作品,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。”
安徽展區(qū)歙硯系列作品。新華社記者 肖瑤 攝
云南扎染布藍白相襯,江西瓷板畫釉色鮮亮,江蘇宜興紫砂陶色澤古樸……各地區(qū)非遺珍品齊聚一堂,既展現(xiàn)地域特色,也凸顯了長江文脈交融。
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牟元義表示,希望通過非遺旅游地圖的發(fā)布和系列展示活動,讓非遺之美走進更多人的生活,讓長江流域的文化瑰寶煥發(fā)更持久的活力。
編輯:譚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