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巖泉滴水碧潺潺,流繞云根彎又彎。更有煙鬟臨背出,越王樓下一龜山。”古人筆下的綿陽碧水寺,盡顯千年古剎的靈秀韻味。如今,毗鄰的越王樓金碧輝煌、氣勢恢宏,而依偎其旁的碧水寺,卻如小家碧玉般風(fēng)姿綽約,透著獨有的清幽雅致,成為綿陽城人文與自然交融的亮眼印記。
碧水寺始建于唐代,距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。最初名為水閣院,宋代擴(kuò)建后更名為碧水寺,又稱滴水寺。寺院依山傍水而建,寺廟、園林與摩崖造像渾然一體,“寺中有寺、園中有園”的布局獨具匠心,亭臺樓閣錯落其間,隱隱透著江南山水園林的溫婉意境,在川蜀大地的硬朗風(fēng)光中,勾勒出一抹靈動。
我對碧水寺的記憶,還停留在十多年前。近日與妻子相伴重訪。沿濱江廣場緩步而行,遠(yuǎn)處龜山的山頂與山腰,早已被鱗次櫛比的現(xiàn)代樓宇取代;山腳下的林木卻保存完好,郁郁蔥蔥間籠罩著薄薄清霧,宛如一只靈動的青黛色千年神龜。重修的越王樓立于“龜尾”,通往科學(xué)城的公路恰似“龜頸”,而碧水寺,正坐落于最具靈氣的“龜頭”之上。想來,正是這片鐘靈毓秀的“靈龜之地”,孕育了這座古寺的千年文脈。
從山門入寺,沿石階緩緩而下,一股清幽之氣撲面而來。這里沒有城市的煙塵、繁雜與紛爭,更無喧囂浮躁,只余內(nèi)心的平和澄凈。涪江水靜靜流淌,若俯身映影,或凝望潭中清漣,恍若置身春晨甘霖之中,沁人心脾。林間好鳥相鳴,音符在心底輕輕回響:一群翅膀帶白斑的黑鳥穿梭于濃蔭,時而嚶嚶成韻,時而呢喃細(xì)語。一只鳥兒蹬著橘黃色的小腿離開柔枝,另一只又輕落枝頭,枝條微微顫動,碧葉輕翻,似與飛鳥嬉戲,連林間的風(fēng)都染上了暖意。林外江面上,雪白的仙鶴展著弧形羽翼,黑色野鴨悠然浮游,動靜之間皆是生機(jī)。
碧水寺的景致,多與“碧”字相連——碧波亭、碧山寺、碧水軒、碧潭亭,每一處都透著“碧”的意趣。這里的樹葉,碧得清幽、碧得清涼,更碧得溫暖,似能點亮人心中的緋紅夢境;這里的水,碧得清亮、碧得神奇,更碧得澄凈,足以滌蕩塵世煩憂。山泉垂掛于濕漉漉的山崖,或點點滴滴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盤”,或細(xì)流直下似銀線繚繞,最終匯聚成叮咚清流,像少女的長辮歡快奔入涪江,奏響千年不絕的自然樂章。
寺院主體建筑高30米,依山勢建于石巖之上,共分三層,尤以殿內(nèi)形態(tài)各異的觀音造像聞名。二樓為大雄寶殿,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、藥師佛三尊金黃色雕像巍然屹立,莊嚴(yán)肅穆;三樓為天王殿;一樓門匾上,佛法大師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的綠色顏體“觀音殿”三字遒勁有力,兩側(cè)“殿宇三重盛唐名閣光百代,甘泉一眼碧崖滴水響千秋”的對聯(lián),道盡古寺的歷史厚重與靈泉神韻。
步入觀音殿,一塊暗褐色的巨大山崖映入眼簾,崖面凹凸嶙峋,其上鐫刻著唐代佛教摩崖造像18龕、《金剛經(jīng)》32品一通及圓雕石刻觀音立像一尊,均為唐貞觀、總章、開元年間鑿造,是珍貴的歷史遺存。據(jù)管理人員介紹,崖上的阿彌陀佛像全國僅存三尊,另一尊在四川巴中,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(shù)價值,引得眾多游人與專家學(xué)者慕名而來。崖上50余尊僧侶造像簇?fù)矶?,生動再現(xiàn)了唐代佛教藝術(shù)的精湛技藝。
此行略有遺憾:殿內(nèi)巨大的南海觀音像恰逢維修,十幾位工人正手持鐵絲編織鐵籠,未能細(xì)賞其尊容。好在左側(cè)一尊乳白色玉雕觀音吸引了我們的目光——觀音側(cè)身左臥,一手托腮,一手輕放身側(cè),神態(tài)寧謐祥和,似在守護(hù)腳下一汪清泉,不讓半點塵埃玷污這圣潔之水。
關(guān)于這清泉,還有一段古老傳說:山崖曾有一道窄縫,每日早中晚會自動漏出白米,無論寺內(nèi)人丁多少,漏出的米量總能滿足需求。一日,老和尚云游在外,小和尚因貪心想把石縫掏大些,誰知石縫從此不再出米,卻涌出了一股清泉,滋養(yǎng)古寺至今。
管理人員告知,古時附近村民皆視這清泉為“神水”,常來飲用以消災(zāi)祛病。我心生向往,討來紙杯舀了一杯,泉水涼悠悠、甘甜甜,清爽之氣直沁心田。后來查閱資料得知,經(jīng)科學(xué)化驗,這泉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,屬優(yōu)質(zhì)礦泉水,“神水”能祛病之說,原是有科學(xué)依據(jù)的。
觀音殿右側(cè)立有七塊石碑,鐫刻著36尊觀音法像,這是著名畫家龔學(xué)淵精心繪制、民間藝人歷時兩月余完成的石雕精品。正中兩尊最大的造像尤為奪目:上方觀音雙手合十,微笑凝視涪江;下方觀音右手托凈瓶,左手舉于肩側(cè),似在向世人揮手賜福。其余六塊石碑上的觀音像,或托腮沉思、或雙手平放膝前、或合掌胸前,或左臥、或右側(cè),有的似傾聽江聲,有的似庇佑人間,千態(tài)萬狀、惟妙惟肖,盡顯藝術(shù)與信仰的交融之美。
不知不覺登上三樓,浩渺涪江盡收眼底,一輪明月已悄然斜掛天邊,似在微笑凝望。月光下的碧水寺,仿佛凝成了一個永恒的童話,我的思緒也伴著涪江流水,飄向那承載著千年故事的遠(yuǎn)方。這座古寺,不僅是綿陽城的歷史坐標(biāo),更以其清幽景致與人文底蘊,成為人們安放心靈、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方凈土。(謝首勇)
編輯:郭成